陈家沟太极拳馆云南分馆 供图
千面太极
太极拳是什么,其魔力究竟在哪里?
“第一次看到太极表演时,觉得软绵绵、慢悠悠的,特没劲。”在很多人眼里,太极已经成为广场老年人专利。
但是真正练习的人,会发现风向在转变。太极拳不仅仅是广场文化,它也走入了一些高端的会所,如今包括昆明在内的国内城市几乎都有不少太极会所,仅以陈氏太极拳而言,云南已有4家正规会所,而且其他派别的会所也并不少见。年龄层尽管依旧以老年人为主,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其中。29岁的张军连在今年与同事一起成为太极拳爱好者,他将QQ头像照片从旅游照改成了太极练习照。
在去年中国丽江首届国际民间传统武术文化节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休闲文化养生产业协会会长花泽飞以太极拳获小组第一名,如今他正在为今年6月在海口市举行的比赛作准备,参赛项目是沙氏太极拳和形意剑。
吸引花泽飞练太极的原因很简单:练习简便,不受场地限制,也无需太多准备,也不需要花钱,但效果却很明显,“练下来体重减了一点,精神面貌也好了,感觉人轻松了。”
2013年全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人,中央提出大健康要求,从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花泽飞敏锐地发现,大健康将有越来越多的需求,“2013年我们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预测2016年要达到3万亿,2020年达到8万亿,健康产业潜能巨大。”花泽飞说,2013年有机构曾做过健康大调查,抽取35岁到50岁的2000位企业家跟高管,其中95%的高管体检异常。
或许,这也是大量太极会馆出现的原因,除去广场老年人练习,一些太极会馆也将目标对准了忙于工作的人士。
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效果明显,一位太极拳练习者称自己已有10余年没有输液了,“我有个81岁的学员,以前老是生病,后来跟着我练了以后,走路都快了,身体都不怎么生病了。”文阿姨说。在世博园的世纪广场上,每天早晨打太极的人,最多时达到1800人。
“人的寿命是谁决定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60%决定于自己,遗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生活环境占7%。”花泽飞说,很多人不舍得为自己投资健康保障,不愿意锻炼,但有60%的家庭因为生病而倾家荡产,“爱护自己就是减轻家人负担,赚命比赚钱更重要,太极对于养生来说的确有效。”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参与其中,或练或秀。演员文章曾发微博附上一张练太极的照片,随后马伊琍也发了太极照,并与粉丝互动,呼吁一同练习太极。
当然,还有为数不多的人将钻研武学作为自己的追求。云南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李锡森则是以武学发烧友的身份坚持练习太极几十年,如今桃李遍天下。5月8日的下午,71岁手臂依然粗壮的老先生以简单的起手式、白鹤亮翅这两招向记者展示了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太极并非只有四两拨千斤。”边说,他边比划动作,“起手式是非常厉害的攻守招式,当对方按住自己的手臂,你不要硬碰硬,而是这样,再反手这样。”一个迂回,力量被消解,然后是反攻,李锡森出拳速度或慢或快,或柔或有力度,尽管没有用力,简单的两招后,记者的手腕已有吃不消的感觉。
“太极拳适合8到80岁的人练习,但是关键是练来干什么,也就是大家认为太极拳是什么?是老人的健身操?还是一种技击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30岁的杨曦是学院派太极出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获全国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冠军,如今市面上的杨氏太极扇光碟里就有他的表演。在他看来,如同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太极练习者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长期以来的精髓所在,不管是内还是外,太极拳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变化。不管是先人发现的,还是后人套上去的,都可以适用,所以我认为,太极拳的动作反映的是人的性格,而性格,经历造就了你自己的太极拳,每个人都不同。”
而太极拳的魅力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