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要闻 社会文化 艺术天地 文物保护 文化产业 广播影视 新闻出版 文化市场 文化队伍 文化资源
   
  石楼村农民藏书人杨位浩  
   
   
 
 
     
 

说起杨位浩爱书,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石楼村的村民们可谓无人不晓。进村采访的时候,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竖起大拇指说:“虽然是个老农民,但确确实实爱看书。虽然这些年没攒下什么家业,却攒下不少书。他家有两个大书房,一个取名‘问田书苑’,另一个叫‘种善书塾’。书‘住’的地方比人住的地方还宽敞哩!

杨位浩爱书、藏书、读书,言传身教,树立了文明家风,也延续了石楼村多少年来崇文重教的好村风。

谁知家中书 本本皆辛苦

杨位浩今年58,他家的房子在村里并不起眼,但屋内窗明几净,书香弥漫。书房、客厅、卧室里到处都摆放着各种书籍。有的书已被翻阅多遍,但依然完好无损。杨位浩说:“‘谁知家中书,本本皆辛苦’,每一本书都来之不易,所以俺非常爱惜。”

“俺家过去穷,祖辈没什么文化,连过年写对联都要找人帮忙写。把对联请回来之后又分不清上联下联,不知道哪个该贴左边哪个该贴右边,还得求人帮着贴。老人家就告诫孩子们,要从小爱惜字纸、崇文敬字,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千万别再做‘睁眼瞎’。”回忆过去,杨位浩感慨万千。

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杨位浩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回村务农,留下了终生遗憾,可他爱书、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当年受条件所限,买书看还是一种奢望,杨位浩每逢赶集或者赶会的时候,总是一头扎进街边的旧书摊,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

后来靠手艺打工挣了钱,一有机会进城,他总会抽出时间逛书店,选购一些图书。这些崭新的书籍被杨位浩当成最珍贵的宝贝保存起来。“书是宝啊!存得越多越好!”老杨一脸认真地说,“当年吃过没书读的苦,所以现在一看见书就想买下来、攒起来。这就像以前穷的时候没饭吃,饿肚子饿怕了,现在条件好了,还是要囤点儿粮食一样。”

30多年聚沙成塔。如今,老杨家里已有藏书上万册,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多个门类。

老杨领着我参观的时候,正好有同村青年来还书。我一看书名,是《摆脱贫困》、《法律的正当程序》、《孔子家语通解》、《老庄心解》等一大摞书。小伙子说,杨叔这里的书,大伙儿可以随便借阅,只要别损坏、别丢失就成。杨位浩的老伴在一旁笑着说:“要是书丢了,你杨叔可比丢了钱还难受呢。”

晴耕雨读 问田藏书

老杨手巧,书架和书房都由自己设计建造。二楼大书房的落地玻璃窗,采光极好。隔窗望出去,田野平畴,瓜棚豆架,颇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境。

这时,老杨已沏好一壶绿茶,茶的香气氤氲开来。看着眼前场景,忽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虽然与老杨初次见面,但又觉得似曾相识;虽然是第一次来这个小院,但又觉得那么熟悉。阳光、农舍,品茗、读书,返璞归真,这不就是很多城市人一直想要的生活吗?

“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老杨打开话匣子。“你大老远地来,哪里是来找俺这个老农民拉呱儿,实在是离开城市的喧嚣来找回安静的你自己。现代人太忙了,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老杨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别看俺们石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但真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有头天晚上写的一首小诗《问田种善》:“问田得天趣,种善德不孤。寻常即真乐,福在百姓庐。”很有陶渊明诗风呢!

老杨把家中一层的书房取名叫“问田书苑”,意思是向田地请教、向土地学习。他说:“俺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成天与鐝锨犁耙打交道,与沟垄畦墒打交道,与五谷六畜打交道,靠天吃饭,土里刨食。但你要知道,土里除了能刨出花生、芋头,还能刨出来很多很多东西,能刨出经验,也能刨出教训;能刨出经典,也能刨出民谚。这方水土、乡风民俗里埋藏着的东西太多了,有老辈传下来的老理,几千年来的传统,为人处事的规矩……”

“俺觉得种庄稼跟读书差不离儿,种庄稼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读书也是俯仰天地,都离不开一个‘勤’字,都要用心才行。你进村的时候,闻到土地的芳香没有?泥土的香跟书香是一样的,沁人心脾。天气晴好,俺就下地侍弄庄稼;下雨农闲,俺就在家看看书。晴耕雨读,不是挺好吗?”说着这些,老杨满足地笑了。

忠厚传家 种善培福

在家里众多的图书当中,杨位浩最爱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他说:“传统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根,是老百姓的魂,只有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根深树壮,才不会丢了魂。”

“朗月照石楼,楼上楼下两处星稀月朗;清风盈布袖,袖里袖外一派气正风清”。这是杨位浩家里的一副对联。他指着这副对联说:“咱滕州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善国’的美誉。俺们石楼民风淳朴、村风良善,兄弟爷们儿和谐相处,街坊四邻互帮互助,各家各户和和睦睦。老辈的经常对小孩说,对人一定要友善、亲善、和善、良善,做人一定要存善心、发善念、起善意、结善缘、交善友、行善举,要与人为善、劝人向善、积德行善。” 老杨说,“所以,俺把二层的书房起名叫‘种善书塾’。意思就是多做善事,播下善的种子,结出善的果实,为子孙培福气、积福报。”

“读书可以益智,读书让人向善。现在物质生活好了,更不能让精神生活空虚了,要多藏书多看书,争取做一个紧跟时代的人,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位浩说,“过去咱农民家家户户都有锅屋,就是做饭填饱肚子的地方。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吃穿不愁了,要是各家各户都能添个书屋,有个读书的地方,那就太好啦。”

崇文重教 诗书继世

杨位浩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爱书、买书、藏书、读书的习惯,也影响和带动街坊四邻和亲朋好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别的地方,可能大家比的是谁家更有钱,而在俺们石楼,比的是谁家的书多,谁家墙上孩子得的奖状多,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杨位浩说,“石楼村一直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全村上下不管家里穷富,都一心供孩子上学。这些年,庄上培养出了很多博士、硕士、大学生。这在周围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

“石楼待月琴横久,鲁壁藏经文脉长。”正如杨位浩家里的一副对联写的那样,人口并不是太多的石楼村多年来人才辈出,文脉不断。很多孩子走出了石楼,考进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学府,有的还留学海外。

“书是可以传家继世的,也是用来承古风续文脉的。俺老两口活着,这些书全部免费借阅;等哪天俺老两口不在了,这些书无偿捐献。”杨位浩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老杨家里串门,多有带着小辈来的,老杨总是爱把这些小辈带到自己的书房里去,让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少孩子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时常趁着节假日来到他家书屋里看书。老杨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爱看书的孩子,以后会有大出息。大家一定要把崇文重教、惜书爱书的好传统一辈一辈传下去。”